资源导航

【李教授】破解消费者需求密码

74次浏览

需要5点数下载(1点数=1元)

更新于2018-04-27 00:36:14

1.25 GB

类型:营销

Tags:李教授  

资源简介:

 【李教授】破解消费者需求密码

过去做营销预算最重要,一个1000W预算的方案,不论策略再差也能超过一个50W预算的方案。但现在依靠预算来碾压别人越来越难。

为什么过去凭借资金、流量、资源等各种方式,既有的成功者能够继续保持成功。而现在缺资源、缺知名度的小品牌也变得这么有机会?

这篇文章,我希望只用一个最简单的公式,解释上面的问题。

10万营销预算击败3000万的故事

很多复杂的问题往往先从最简单的模型进行研究。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可以用来进行简化研究领域。恰好前段时间机缘巧合让我找到了这个领域——一个10万营销预算打败3000万营销预算的故事。

按常理这好像不可能,因为基本上没有任何专家的方案能够让你的ROI(回报率)超过别人300倍,从而让10万的营销预算打败别人3000万。

但这的确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前几天我在跟丽人丽妆的老板黄总讨论营销问题时,突然发现他们当年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开化妆品的淘宝店,通过文案创意等优化,仅仅让转化率比竞争对手高了3%,就用10W预算打败了别人3000W。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淘宝体系下资本周转非常快,今天在淘宝上投了10W的广告,当天就能转化回款,第二天就拿到了十万多一点的钱再投。这样每天都滚雪球,结果他们一年用初始资金10W,最终投了2000多万的广告。

而竞争对手就是因为转化率低一点点,每次投放反而都会损失一点(淘宝是竞价模式),最终一年投入了3000万,但销售却并不比他们多。

最终,丽人丽妆依靠本来微弱的一点创新和优势,撬动了巨大的结果。而这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模型。

复利时代

复利公式: 

(其中n是周转次数)

根据黄总说法,当时淘宝资金周转周期为1-2天,也就是一年多就能周转200次。

即使每次回报率仅仅有3%,那么1.03的200次方,就是369倍。

然后,10万乘以369倍就是3000多万。

(ps.实际的计算比这个复杂很多,但是这个仅仅用最简单的模型进行理解)

也就是说,因为周转速度非常快,即使你只有微弱的效率优势(比如转化率高),但依靠强大的“复利效应”,最终会产生数百倍的差距,让本来微弱的优势变成巨大的成果。

在这个周转率下,丽人丽妆追上巨头对手的时间大约为300天——也就是说,它的竞争对手(原有巨头)必须在300天内反应过来并通过模仿、复制等任何一种方式达到丽人丽妆类似的效率,否则3000万资金形成的巨大优势就会化为乌有。

这个简化的案例,就解释了为什么信息时代小品牌变得能够挑战知名度、资金、渠道都丰厚的大品牌——因为不光是金钱,所有资源(比如品牌知名度)周转的速度都变快了。

这意味着一旦有公司通过某种创新来优化了效率(也就是复利模型中的“回报率”),就能迅速像滚雪球一样滚起来,从而让原有巨头本来的知名度、渠道、资本等资源优势迅速削减。

而在传统时代,这显然不可能。

我们把同样的案例换到电视时代看看,用电视投放时代一个最简单的案例:

假设年初,你有10W营销预算,跟电视台签订了年度广告协议,从而带动线下的销量,年底前成功在经销商那里回款,你得到了12万(相当于20%的回报率)。

然后你的竞争对手某巨头有3000W营销预算,也跟电视台签订了年度协议,但它们可能创意、产品等不如你好,从而效率低一些,仅仅有10%的回报率,年底得到了3300万。

我们假设这个巨头反应迟钝,迟迟不模仿你的创新策略从而达到跟你类似的回报率,那么如果一年周转一次的话,需要多久你才能赶上“3000万VS10万”的差距?

很简单,把下面这个方程的n解出来就行了: 

用计算器一算,发现这个n是65。

(ps.为了简化,上面不考虑用户主动扩散、经销商等变量)

也就是说,你做了某个创新从而让某种效率提高了10%,在年周转次数为1的时代,原有的巨头需要65年都不跟进,你才有机会超过他们。

巨头再僵化也不可能僵化到65年都不浪子回头这种程度,所以新品牌、新团队想通过创新来逆袭,在那个时代难度有点大。

这就是这篇文章想要分析的最重要也是唯一的一个模型——复利公式。

信息时代,各种资源的周转都变得越来越快:

周转越快,广告创意的作用就会更容易超过广告投放预算的作用。

周转越快,产品创新的作用就会更容易超过流量、渠道垄断的作用。

周转越快,一个企业战略本身的作用,就会更容易超过资源的作用(因为“战略”更像资源的利用效率,“好战略”本身就是竞争优势)。

也就是说:创新、策略思维、与众不同的思考、新的想法、人才的创造力,越来越重要。而流量、资本等存量价值的作用,越来越低。

怪不得大家都说:“现在,千万预算易得,但好方案难求。”

为什么周转速度变快了?

什么导致了营销领域、周转率的增加?

1.渠道垄断的减少

过去消费者的选择主要依赖渠道,而渠道实际上是一种周转很慢的资源。如果你已经占据了大量的渠道,基本上就可以躺着赚钱,甚至不用任何创新——反正后来者逆袭速度很慢,在他长大前复制就行了。

现在,消费者选择受到渠道的影响正在不断降低,所以这种“周转很慢”的资源也变得没那么重要,最终导致周转速度增加,从而给小品牌的创新带来了机会。

2.第三方评价的增多和品牌力的下降

渠道时代结束后,我们迎来了品牌时代。如果说渠道是占据货架上的位置,那么品牌就是占据心智的上的位置。

品牌的到来迎来了很多创新的机会,但很不幸的是,品牌也是一种周转比较慢的资源。(定位都说了,心智难以改变)

但现在在很多行业,情况却发生了变化——随着第三方评测信息(比如朋友推荐、电商好评、网红评测、搜索引擎等)越来越多,用户变得越来越依靠第三方信息而不是品牌本身做判断。这也进一步加快了资源的周转,让既往成功的作用进一步降低。

所以,信息时代的到来(比如人与人沟通、网红推荐、第三方评测、电商评价),实际上加快了消费者偏好的改变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周转速度,让小品牌变得有机会。

3.企业资源的“外部化”

第三个对周转速度影响很大的,就是企业资源的“外部化”,指企业越来越能够通过外部资源来做事了:

比如过去都是需要自己积累技术力量建服务器,现在有了云服务;

过去一个企业要自己积累用户数据做分析,现在直接可以买BAT开放的付费数据资源;

过去要积累自己的钱投入进去滚动利润,现在直接利用VC去融资就行了。

这带来的影响就是:进一步加快了资源的周转速度。

这是因为:企业外部的资源肯定比内部的周转快。

当一个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外部直接获得资源,而不是自己积累,就很容易加快周转速度。从而让“回报率”这件事变得比“资本金”更加重要。

复利效应让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小品牌越来越多,创新越来越变得比资源更重要?”

这个问题我思考和研究了很久,直到最后回到我们所有人高中数学就学过的,最简单的复利模型。

但正是因为这个模型太简单,才这么容易被人忽视。

你有1个亿,别人有10万,你的优势真的是别人的1000倍吗?

在周转很慢的世界中,的确是这样的;但在周转很快的世界中,只要它通过创新优化了1个百分点的提升,很快就会通过复利效应赶上你。

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理解了开头提出的问题。

听了这节课,再次涮新了运营和营销的认知新高度!
社会学习成长常见的两个学习方法:
1、自我实践和向他人学习
2、看书、学习理论
反思后:
1、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
2、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其他什么现象?
3、我的哪些行为可以用这个理论改进?
譬如:打架,用坚硬攻击软弱部分!
当直觉和证据冲突的时候,我只相信证据!
Perspective talking,人类考虑问题习惯先从自己出发。
文案默认视角:从对方的利益出发去说服他。
思:为学之胆
新:为学之魂
分享主题:
1、需求的形成
2、发现新的需求
一、 需求的形成:
缺乏感+目标物=动机+消费者能力
↑ 需求三角模型
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需求。
营销的本质:管理需求,而非活动!
1、缺乏感,
常见病症:你说的东西,和别人的缺乏无关。
如何让别人更需要我,是营销的第一个问题,譬如“到底缺少了什么?”
不要去满足已经被满足的需求,不要帮别人做本身不需要的任务!
缺乏感来自于落差,不断消费者的A-B!
↑ 李教授-消费者的落差表
一张表带你定位缺乏感来源,听声辩位!
5种缺乏感来源:不能帮消费者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
↑时间维度的对应心理
你眼中的世界: 成本控制、营销、供应商、竞争对手、投资、管理、招聘消费者眼的世界:任务、关系、时间、群体、角色2、目标物
单纯的“缺乏感”无法形成动机。
消费者需要明确的指令!
这就是艺术和营销的区别!
产品=给消费者缺乏感提供目标物!
营销人是发现者,不是发明家。
发现已经存在的事实,而非发明尚且不存在的认知。
常见的“目标物”匹配陷阱
解决方案:重新归类,调整产品目标物匹配。
↑ 目标物匹配常见误区
3、能力
有了动机,没有购买,就要去考虑消费者采取行动的成本!
从“动机”到“需求”
粉丝--->消费者
把动机转化为需求,最关键的是:给消费者赋能!
风险成本纬度(6种消费者成本):
金钱、形象、行动
学习,健康、决策
消费者的典型状态:
想法不错,但执行力差!
↑ 需求三角的机会和挑战
二、发现新需求
缺乏感的链式进阶
从结果到过程的过渡
实现类需求
从外部激励到内部激励的转变
信息社会的到来:轻松依赖第三方力量
消费者的决策成本大大降低
评测、推荐、电商评价、论坛、搜索、朋友沟通譬如:
小众产品崛起
品牌效应下降
企业更迭变快
风口=△需求
你无法真正去利用一个你并不理解的力量!
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
反求诸己
做营销,玩运营,一味的死磕到纯粹的执行层面,即便赢得了一时,但是认知方法论依然有待升级和更迭!
本软件是会员软件,如果你是会员,请登陆。如果不是会员请注册

资料预览图:

本月排行

  1. 1【读书】南京传

    600 MB

    876次浏览

    今日免费

  2. 2【读书】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

    702 MB

    587次浏览

    今日免费

  3. 3【读书】思维的囚徒

    370 MB

    202次浏览

    今日免费

  4. 4【读书】树木与房子

    478 MB

    790次浏览

    今日免费

  5. 5【读书】意志力

    457 MB

    439次浏览

    今日免费

  6. 6杨阳 短视频文案 粉丝倍增班-诚商数据

    200 MB

    992次浏览

    实用技术

用户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用户名:

分 值:100分 85分 70分 55分 40分 25分 10分 1分

内 容:

通知管理员